一、“五水共治”的提出
2013年初,针对浙江省多地环保局长被“邀请”下河游泳事件,浙江以“重整山河”的雄心和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响铁腕治水攻坚战,重点抓浦阳江水环境综合治理,推动全省清理河道和清洁农村行动,建立“河长制”等河道保洁长效管理机制,以治水为突破口打好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取得初步成效。10月上旬,“菲特”强台风正面袭击浙江,引发余姚等地严重的洪涝灾害。浙江在全力做好防汛救灾工作的同时,更加深刻认识到必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的问题。由此在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上,作出了“五水共治”的重大决策,并明确提出要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转型升级。
二、“五水共治”的意义
从政治的高度看,治水就是抓深化改革惠民生,是新形势下浙江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要求,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生态文明建设的诉求、政治文明建设的追求,必须通过治水牵一发动全身,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以治水和转型的实际成效,向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
从经济的角度看,治水就是抓有效投资促转型。治水的投资,就是有效的投资;治水的过程,就是转型的过程。在目前民间投资意愿下降,优质外资难引、政府投资受限的情况下,好的投资项目对保持有效投资增长至关重要,治水能够为人民提供一大批优质项目,特别是水利工程项目,这对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具有现实意义。
从文化的深度看,治水就是抓现代文明树新风。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灿烂的文明史,也可以说是一部除水害、兴水利的治水史。水文化直接触及人们的灵魂,浸润着人们的心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精神意志和智慧能力。水文化的价值在于它让人们懂得热爱水、珍惜水、节约水。
从社会的维度看,治水就是抓平安稳定促和谐。污水、洪水、涝水、供水和节水问题,直接关系平安稳定、关乎人水和谐。进行“五水共治”,是平安浙江建设的题中之义。
从生态的尺度看,治水就是抓绿色发展优环境。浙江“缺水”,有海岛地区资源性缺水制约,也有一些山区工程性缺水因素,但主要是污染造成的水质性缺水。面对青山依旧、绿水不再的尴尬,浙江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围绕治水目标,把水质指标作为硬约束倒逼转型,以短期阵痛换来长远的绿色发展、持续发展。
三、省委提出的“三个决不带入”指什么?
决不把脏乱差带入全面小康、决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绝不把违章建筑带入全面小康。
四、浙江省实施的“十百千万治水大行动”具体是指什么?
“十”就是“十枢”,建设十大蓄水调水排水等骨干型枢纽工程;
“百”就是“百固”,每年除险加固一百座水库,加固五百公里海塘河堤;
“千”就是“千治”,每年高质量高标准治理一千公里黑河、臭河、垃圾河,整治疏浚两千公里河道;
“万”就是“万通”,每年清疏一万公里给排水管道,增加每小时一百万立方米入海强排(机排)能力,增加每小时十万立方米城市内涝应急强排(机排)能力,新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受益农户一百万户以上。
五、“五水共治”实施的“河长制”指什么?
“河长制”是“五水共治”的制度创新和关键之举,是实现水环境管理网格化,切实加强河道长效管理的有效抓手。实施“五水共治”以来,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河长制”——由党政负责人牵头领衔、多部门联合作战,履行“管、治、保”职责,形成了五级联动的“河长制”体系:6名省级河长、199名市级河长、2688名县级河长、16417名镇级河长、数万名村级河长。
六、我国水质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在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地表水依据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IV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V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水域。
劣V类水——污染程度已超过V类的水
七、《浙江省劣V类水剿灭行动方案》提出的目标要求是什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紧紧围绕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的浙江样板,深入实施“五水共治”,以提高水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河长制为抓手,全面推进“六大工程”,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到2017年底,全省消除劣V类水质断面,提前3年完成《浙江省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中的劣V类水质断面消除任务。巩固提升“清三河”成效,保持河流、湖泊、池塘、沟渠等各类水域水体洁净,实现环境整治优美、水清岸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