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3日,由工信部所属的赛迪公司和新华社瞭望周刊社主办的“2017中国百强县创新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由赛迪县域经济研究中心编写的《2017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白皮书》首次对外公开,并发布了“赛迪百强榜-县域经济100强”。
权威性自然不必说
全国辣么多县市
咱大仙桃重返百强
快看看你家乡的表现吧!
点击图片可看大图
来鼓掌!
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上榜
每个都是经过层层严格筛选
小编先带你们看看都有那些评判标准
截至2017年6月,除港澳台外,全国县级行政区(不包括市辖区)有1897个,包括366个县级市、1360个县、117个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1个林区、1个特区。
所有上榜县市都是通过经济实力、增长潜力、富裕程度、绿色发展等4个方面筛选了12项指标,并结合2016年县域经济体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估。
也就是说
我们大仙桃在这几方面都是可圈可点的!
就问一句服不服!
仙桃市鸟瞰图
仙桃,北依汉水,南靠长江,是江汉平原中心城市,素有“江汉明珠”美誉,是荆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仙桃,原名沔阳,拥有1500多年的建制历史,是湖北省省辖市、武汉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亚洲体操之乡。
仙桃是国家园林城市、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仙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国家级高新区。
201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7.55亿元,财政总收入44亿元,地方公共预算收入2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3.87亿元。2016年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中,仙桃居全国第21位,蝉联湖北第一。
当然,这份荣誉的获得
和辛勤付出的每个仙桃人都分不开!
为家乡点赞,给自己加油!
不管你的家乡是否入选百强城市
肯定都有让你值得自豪的地方!
来吧,留言区
让大家看看你的家乡有哪些厉害之处?
省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农业科技创新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两个关键,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稳定增收、农村可持续发展。
在这些方面,仙桃市已进行了长期探索,积累了实践经验。
“一条鱼”的示范效应
——做好优质增长的“加减法”
仙桃一直养“四大家鱼”。养着养着,人们发现,越来越赚不到钱了。
童国斌,西流河镇白衣庵村民,领着村民大规模网箱养殖黄鳝,并探索工厂化培育黄鳝苗,攻克鳝鱼种苗繁育这一世界性难题。如今,养殖面积达到3100亩,他的黄鳝基地成了“钻石车间”。该村220户农民组建的洪渊泽水产合作社,户平年收入8万元。
这是该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生动案例。
“产品多、商品少;品种多、品牌少;乡村多、乡愁少;凑合多、融合少。”仙桃虽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可多年来,人们“苦耕春前片片土”,却难得“笑采秋后粒粒珠”。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做“加减法”,补“四少”短板,调结构,创品牌。
先说“加法”。
仙桃有540平方公里土壤富含硒元素。硒,是人体必须的14种微量元素之一,有“抗癌之王”美誉。
2015年,仙桃引进世界500强中粮集团,与农民合作开发富硒水稻,农民按标准种植,中粮以高于市场价格15%收购。全市富硒水稻达10万亩,农民每亩收入4000元。中粮加工的富硒大米,每公斤30元还经常卖断货。
今年,仙桃新增富硒水稻、富硒蔬菜20多万亩。
再说“补短板”。
仙桃整合财政专项资金20多亿元,吸引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来办厂。30多个全国、全省知名品牌进入仙桃,农产品加工产值去年超过230亿元,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发展服务业,补渠道短板。江汉平原农产品大市场辐射周边县市,年交货值60多亿元,其中“仙桃产”占六成。70多家食品企业建立了电商平台。仙桃香米、沔城莲藕、张沟鳝鱼、毛嘴卤鸡、沙湖皮盐蛋网上卖得红火。
从卖瓜果到卖“乡愁”
——农与非农的跨界融合
7月11日,一批放了暑假的武汉大学生,慕名来到仙桃阿尔迪生态园体验田园采摘乐趣。一串串青绿、紫红的葡萄,惹人喜爱;一个个碧润润的西瓜、甜瓜,泛出诱人清香……
这片生态园是2013年建起来的,“园主”宋啟煊由房地产商转型。他说,做生态园,除了生态绿色,还得避开同质化。他做阿尔迪,就是生态种养、农旅融合,卖瓜果、卖体验。
“熏风四五月,京久去看花。”这是今年春夏,仙桃最火的一句本地游广告。此前,几乎没有人敢自家门口“卖”风景。
投资3个亿、占地1980亩的京久花世界,主打民俗文化和农家乐,以300亩薰衣草为“卖点”,吸引本地人尝鲜。“五一”开园试营业后,游客爆棚。
“记得起乡景,忆得起乡趣,勾得住乡情,锁得住乡愁。”这是遍布仙桃城乡的众多家庭农场、农庄、渔家乐、农家乐的共同追求。
作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市,仙桃以政策激励、资源整合,力推农、渔、旅融合。全市共发展家庭农场669家,其中省级示范农场9家、市级示范农场10家。目前,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注册资本超过50亿元,吸纳并带动15万农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30%以上。
土地“动”起来,要素“活”起来
——把政策落实到“最后一厘米”
连日来,大货车满载鲜桃,从杨林尾镇向花村的海鹏桃业基地驶出,运往广东等地。
在向花村,每天到桃园摘挑、装箱的村民有100多人。他们日工资150元,摘一季桃子,可挣4000多元。
还有一笔钱,村民坐在家里也能拿——土地经营权流转给桃园老板,每亩年收租金600元。
彭正喜是桃园的老板,海鹏桃业协会会长。他在广东做了20多年果批生意,发现高端水果利润丰厚。2014年回乡投资1000多万元,引进中国农科院高端桃种,去年2000亩优质桃进入丰产期,供不应求。
今年初,彭正喜扩规1700亩。拿不到整块地,就从彭场、张沟、胡场、郑场、毛嘴镇等地村民手中零星流转。如今,海鹏桃业协会有百亩以上的种桃大户近40户,总面积近4000亩。
早在5年前,仙桃就在土地流转、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上先行一步,把政策落实到“最后一厘米”,提出土地流转的“一合一保”(合农民意愿,保农民收益)原则,流转规模、地域不限。
土地、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在农、林、渔上汇集,在优质“供给端”上聚合,迸发出无尽活力。
离海鹏桃业基地40多公里的排湖之滨,通海口镇协伟村,农场主朱明进正在鱼塘忙碌。200亩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上,工人们正搭建淡化池,迎接从海南运回的虾苗。
朱明进原在上市公司任高管,回到老家后,流转900亩土地,成立湖北天野生态农业公司,希望重建儿时梦里水乡的景色。一座现代化的新型农场已清晰呈现。
仅今年上半年,仙桃市流转土地106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47%。随着“三权分置”改革深入推进,土地流动的瓶颈被打破,会有越来越多的土地“活”起来,孕育无限生机。
5月25日,北京。在中联部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供给侧结构性”湖北推介会上,仙桃市委书记胡玖明介绍了仙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实践,让莅会的外国代表眼前一亮。(来源:湖北日报)
相关养殖信息
其他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