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IPA(In Pond Aquaculture)系统简介
13年引入中国江苏进行养殖。在养殖池塘内的修建小的养殖单元,一般养殖水槽的的面积占池塘的1.5-2%左右,实现鱼类的圈养和养殖粪污的集中排放,水体溶氧的均衡,其他辅助设施实现水质溶氧的稳定。避免原先散养的过程中,残饵和粪便的不断积累。
养殖槽外10-20%的面积种植水生植物,去除养殖水体中的总氮和总磷,来保证养殖水体的氨氮和亚盐处于合适的水平。比如一些荷花,观赏植物,空心菜等。通过植物的种植,对氨氮的利用来保证养殖水体的指标处于良好水平
养殖槽体建设:在养殖设施完备的情况下,可以实现槽内每立方水体养殖100kg商品鱼。养殖水槽排出的营养元素能够被外塘水中藻类等利用,浮游动植物又可以给花白鲢摄食,花白鲢等滤食性鱼类的产量是槽内产量的10%-15%。另外槽外还可以适量套养对虾,黄颡鱼,匙吻鲟,罗氏沼虾等。
二、养殖系统的建设
1、基础建设:一般的规格为25米长,5米宽,2.5米水深。可实现24.2吨至25.3吨的商品鱼的产量。心脏部分包括养殖槽内外的增氧系统和导流系统。特别需要关注养殖槽外的水质控制,因为整个养殖系统是一个整体,只有保证槽外的水质才能确保槽内的水质良好;
2、心脏部分:水质控制需要关注养殖槽内的增氧系统和导流系统和槽外的增氧系统和循环系统。养殖单位必须按照标准建设;
3、排污系统:粪肥利用,自然地形排污,可以被种植业利用;
4、机械式排污,效果比地形排污要好;
5、投料系统:实现投料的自动化,降低人工劳动成本;
6、附属设施:饲料转运,商品鱼转运上车等简易装置等。
2017年3月,华南佛山建了第一套玻璃钢材质的水槽,从投产到现在,整个过程都参与了其中,今天就和大家聊聊,佛山的这套内循环系统从建设到现在运行的如何?
一,基础建设
2月初做基础建设,挖塘基,2月18号开始修建水槽,2月25号左右6条槽完工
二,入苗前工作
因为2-3月份温度还没有起来,水槽水位也不够,所以2月底到3月中旬一直在进水。
三,正式投入生产
3月19号正式入苗,入了1号和2号槽,当时入半斤左右的草鱼苗,当时入了2万斤左右,水槽陆续投入生产。
3-5月大多是雨季,生长速度较慢,大概到6月初上市,卖第一批鱼,达到出鱼规格(超市鱼)
四,养殖过程遇到病害问题
从整个跟踪情况下来看,主要的病害是入苗后的应激和低温期机械损伤水霉感染和前期水没肥起来,溶氧低。
五,如今效益如何
从3月投产到现在,6条槽大概出鱼20多万斤,正好遇上今年草鱼行情好,平均卖鱼价格都在6元上,整体来说还是不错的。
内循环水槽系统的成功与否与人相关,你是否能管理好这套系统,是否会算经济账,是否能赚钱都取决于人。
10月24号,我们在佛山举办2017年第一期内循环学习会,特邀内循环专家给大家做详细介绍和现场参观。
第二期限额30人,有兴趣请速报名,
限福建区域
电话、微信:17606073397
多一点真诚 少一点套路
如想了解更多水产干货,关注下方二维码
转载声明
本文版权属于福建水产,如转载,请按以下格式。篇尾注明:
1.来源:福建水产
2.作者:福建帮主
3.福建水产微信号:fujianshuichan
如未按上述要求转载,一律视为侵权。
相关资讯
您可能感兴趣的
友情链接